老年人,的人,更年期,心理,工作

提問: 女人有更年期,男人也有更年期嗎? 問題補充: 老爸退休后整天在家發脾氣,是不是更年期了? 医师解答: 男人也有更年期,看你的描述也可能是離退休綜合癥,下面是兩種病癥的描述,你可以參考一下 1、女性更年期已為人們所熟知,而男性更年期卻常被人們所忽略。實際上,男女兩性都要經過從成年過渡到老年這一階段,即醫學上所稱的“更年期”。這一階段出現的身體、精神和神經等方面的癥狀表現,稱之為“更年期綜合征”。由于更年期總有其生理基礎,因此,男女在發病年齡及癥狀表現方面會有差別。對女性來說,由于卵巢功能從減退到完全停止,內分泌失調比較明顯,因而女性更年期時間較為一致,一般在45—50歲之間,臨床癥狀亦較為明顯;而男性更年期則由睪丸功能退化所引起,且睪丸的退化萎縮是緩慢漸進的,性激素分泌減少也緩慢,因而,男性更年期來得較晚,出現的時間也不一致,一般在55—65歲左右,臨床表現輕重不一,輕者甚至無所覺察,重者影響生活及工作,患者很痛苦。隨著男性醫學的發展,男性更年期綜合征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,如何使男性順利度過更年期是男性學的一大研究課題。 男性更年期綜合征的出現,由于體質、生活習慣、精神、環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復雜多樣,其中性功能的衰退是一重要方面,性欲低下、陽痿、早泄、精液量少等。 對于這一生理性變化,不僅要有正確的認識,而且,針對出現臨床癥狀較為嚴重者,還應該有處理的辦法方能讓他們走出苦海。比如,男性朋友自己對于更年期出現的性衰退應該有心理準備,把它當成生活必須經歷的階段,是一種生理性反應,并不可怕,只要認真對待,正確處理,一切困難都會過去。如果已經退休了,就可抽出更多的時間來參加一些體育運動,一方面可以改善體質和緩解癥狀,另一方面也可通過體育運動時的愉悅來驅散心中的郁悶,一舉兩得。還有,作為患者的妻子,大多由于都已經歷了更年期的困惑,對于更年期的一些心理和生理改變都有了真實感受,因而,應該能夠完全理解丈夫的“不是”,在生活上更多的照顧,在性生活當中給予較前更加的體貼,尤其是對剛從重要的工作崗位下來的老同志,由于他們的失落感更加嚴重,因此應該想方設法讓他平安走下“歷史舞臺”,重新回到現實生活中來。再有,還須讓他們認識到性生活對于這一年齡階段的人來說,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。關于這一點,在被調查的200多名國內60歲左右的老年人中,只有40%左右的人還有性交活動,而且每次間隔平均都在1個月以上,大部分人都是通過其他方式來體味晚年的幸福生活。 如果采用以上辦法還達不到緩解的目的,那么就有必要去找醫生看一看了。臨床上西醫主要采用雄性激素來治療,但因副作用大,容易誘發前列腺癌等,而不宜推廣使用。中醫則通過補陰和陽,調節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,能較好的調理好本癥。2、所謂離退休綜合癥是指老年人由于離退休后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、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出現的焦慮、抑郁、悲哀、恐懼等消極情緒,或因此產生偏離常態的行為的一種適應性的心理障礙,這種心理障礙往往還會引發其它生理疾病、影響身體健康。離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變動,由此,當事者在生活內容、生活節奏、社會地位、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都會發生很大變化。由于適應不了環境的突然改變,而出現情緒上的消沉和偏離常態的行為,甚至引起疾病,就謂"離退休綜合征"。  據統計,1/4的離退休人員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離退休綜合癥。老年人的離退休綜合癥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異常反應,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行為方面。患者一般會出現以下癥狀:性情變化明顯,要么悶悶不樂、郁郁寡歡、不言不語,要么急躁易怒、坐立不安、嘮嘮叨叨;行為反復、或無所適從;注意力不能集中,做事經常出錯;對現實不滿,容易懷舊,并產生偏見。總之,其行為舉止明顯不同于以往,給人的印象是離退休前后判若兩人。這種性情和行為方面的改變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發生,原來身體健康的人會萌生某些疾病,原來有慢性病的則會加重病情。有心理學者曾對某市20位同一年從處級崗位上退下來的干部進行追蹤調查,結果發現,這些退休時身體并無大礙的老年人,兩年內竟有五位去世,還有六位重病纏身。可見,離退休真是一道“事故多發”的坎。  上述疾病的發生,主要是一些人從幾十年有規律和有節奏感、責任感的在職生活,變成無約束的自由支配時間的退休生活,而產生的孤獨、寂寞、空虛、焦慮或憂愁等心理的或生理的癥候群。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從根本上認識退休以及退休后應干點什么好。  退休是人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,因為這時人的生理機能開始衰退,體力和智力都明顯不及過去,許多疾病已經或正在產生,故到了法定年齡,理當高高興興地退休。退休后也絕不是無事可做,應根據自己的體力、精力情況,確立一個目標,訂出一個計劃,或繼續關心過去所從事的事業,出主意,當參謀;或系統總結自己的經驗,著書立說,寫回憶錄;或參加各種協會,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咨詢工作。但不管干什么,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加強自我保健,積極學習養生之道,避免、減少疾病的發生;若已患有疾病,則應在醫生指導下,努力康復。  此外,中醫養生學認為,離退休綜合癥的發生主要是情志病,應組織和鼓勵離退體的老年人學些中醫精神養生的知識,使他們認識到不正常的精神狀態會加速他們的衰老。  臨床表現  從群體生活的大天地轉向家庭小天地,從忙人變成閑人,容易使人萎靡不振、意志消沉和情緒低下。具體可表現為坐臥不安,行為重復,往返猶豫不決,整日不知干什么好;有時還會出現強迫性定向行走。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,常做錯事;性格變化明顯,容易急躁和發脾氣;對什么都不滿意;多疑,當聽到他人議論工作時常會煩躁不安,猜疑其有意刺激自己。平素頗有修養的當事者,有時候也會一反常態而不能客觀地評價外界事物,常有偏見。大多數當事者有失眠、多夢、心悸、陣發性全身燥【離退休綜合癥的表現與特征】   1、無力感   許多老人不愿離開工作崗位,認為自己還有工作能力,但是社會要新陳代謝,必須讓位給年輕一代,離退休對于老年人實際上一種犧牲。面對“歲月不饒人”的現實,老年人常感無奈和無力。  2、無用感   在離退休前,一些人事業有成,受人尊敬,掌聲、喝彩、贊揚不斷,一旦退休,一切化為烏有,退休成了“失敗”,由有用轉為無用,如此反差,老年人心理上便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。  3、無助感   離退休后,老年人離開了原有的社會圈子,社交范圍狹窄了,朋友變少了,孤獨感油然而生,要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往往使老年人感到不安、無助和無所適從。  3、無望感   無力感、無用感和無助感都容易導致離退休后的老人產生無望感,對于未來感到失望甚至絕望。加上身體的逐漸老化,疾病的不斷增多,有的老年人簡直覺得已經走到生命的盡頭,油干燈盡了。  當然,并非每一個離退休的老人都會出現以上情形,離退休綜合癥形成的因素是比較復雜的,它與每個人的個性特點、生活形態和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。【影響離退休綜合癥的社會心理因素】  1、個性特點   平素工作繁忙、事業心強、好勝而善于爭辯、嚴謹和固執的人易患離退休綜合癥,因為他們過去每天都緊張忙碌,突然變得無所事事,這種心理適應比較困難,顏老和趙老都屬于這種情況。相反,那些平時工作比較清閑、個性比較散漫的人反而不容易出現心理異常反應,因為他們離退休前后的生活節奏變化不大。  2、個人愛好   退休前除工作之外無特殊愛好的人容易發生心理障礙,這些人退休后失去了精神寄托,生活變得枯燥乏味、缺乏情趣、陰暗抑郁。而那些退休前就有廣泛愛好的老年人則不同,工作重擔卸下后,他們反而可以充分享受閑暇愛好所帶來的生活樂趣,有滋有味,不亦樂乎,自然不易出現心理異常。  3、人際關系   人際交往不良,不善交際,朋友少或者沒有朋友的人也容易引發離退休障礙,這些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、苦悶,煩惱無處傾訴,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;相反,老年人如果人際交往廣,又善于結交新朋友,心境就會變得比較開闊,心情開朗,消極情緒就不易出現。  4、職業性質   離退休前如果是擁有實權的領導干部易患離退休綜合癥,因為這些人要經歷從前呼后擁到形只單影、從門庭若市到門可雀羅的巨大的心理落差,的確難以適應。其次,離退休前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也易患此癥,他們如果想再就業往往不如那些有技術的人容易,個案2中的趙老就是因此而苦惱的。   5、性別因素 .  通常男性比女性更難適應離退休的各種變化。中國傳統的家庭模式是“男主外,女主內”,男性退休后,活動范圍由“外”轉向“內”,這種轉換比女性明顯,心理平衡因而也較難維持。我們上面列舉的兩個案例都是男性。【離退休綜合癥的防與治】  離退休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,是老年期開始的一個標志。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,離退休障礙是一種心理方面的適應障礙,它表現為老年人生活習慣的不適應、人際關系的不適應、認知和情感的不適應等等,這些適應障礙究其實質,就在于離退休導致了老年人社會角色的轉變,他們從職業角色過渡為閑暇角色,從主體角色退化為配角,從交往范圍廣、活動頻率高的動態型角色轉變為交往圈子狹窄、活動趨于減少的相對靜態型角色,對于部分曾是領導干部的老年人來說,還從權威型的社會角色變成了“無足輕重”的小人物,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些角色的轉變,也就是說新舊角色間出現了矛盾和沖突,那么,老年人的離退休綜合癥就由此產生。  因此,要預防和治療離退休綜合癥,老年人就應該努力適應離退休所帶來的各種變化,即實現離退休社會角色的轉換。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:  1、調整心態,順應規律  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,離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。這既是老年人應有的權利,是國家賦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,同時也是老年人應盡的義務,是促進職工隊伍新陳代謝的必要手段,老年人必須在心理上認識和接受這個事實。而且,離退休后,要消除“樹老根枯”、“人老珠黃”的悲觀思想和消極情緒,堅定美好的信念,將離退休生活視為另一種絢麗人生的開始,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、學習和生活,做到老有所為、老有所學、老有所樂。   2、發揮余熱,重歸社會   離退休老人如果體格壯健、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長的,可以積極尋找機會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。一方面發揮余熱,為社會繼續做貢獻,實現自我價值;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,使生活充實起來,增進身體健康。當然,工作必須量力而為,不可勉強,要講求實效,不圖虛名。  3、善于學習,渴求新知   “活到老,學到老”,正如西漢經學家劉向所說:“少而好學,如日出之陽;壯而好學,如日出之光;老而好學,如秉燭之明”。一方面,學習促進大腦的使用,使大腦越用越靈活,延緩智力的衰退;另一方面,老年人要通過學習來更新知識,社會變遷風起云涌,老年人要避免變成孤家寡人,就要加強學習,樹立新觀念,跟上時代的步伐。  4、培養愛好,寄托精神   許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業余愛好,只是工作繁忙無暇顧及,退休后正可利用閑暇時間充分享受這一樂趣。即便先前沒有特殊愛好的,退休后也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些,以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生活。寫字作畫,既陶冶情操,也可鍛煉身體;種花養鳥也是一種有益活動,鳥語花香別有一番情趣;另外,跳舞、氣功、打球、下棋、垂釣等活動都能使參加者益智怡情,增進身心健康。  5、擴大社交,排解寂寞   退休后,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縮小,但老年人不應自我封閉,不僅應該努力保持與舊友的關系,更應該積極主動地去建立新的人際網絡。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開拓生活領域,排解孤獨寂寞,增添生活情趣。在家庭中,與家庭成員間也要建立協調的人際關系,營造和睦的家庭氣氛。  6、生活自律,保健身體  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規律,離退休后也可以給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作息時間表,早睡早起,按時休息,適時活動,建立、適應一種新的生活節奏。同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,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,采取適合自己的休息、運動和娛樂的形式,建立起以保健為目的的生活方式。  7、必要的藥物和心理治療   老年人出現身體不適、心情不佳、情緒低落時,應該主動尋求幫助,切忌諱疾忌醫。對于患有嚴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離退休綜合癥的老人,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藥物,以及接受心理治療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eto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